学校主页| 我的图书馆 今天是 3月26日 星期一 内蒙古艺术学院图书馆欢迎您!
首页 > 核心期刊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目录

发布时间:2020-05-19 16:13:3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月刊)2019年第十二期目录

学术论坛
审美的实践逻辑——关于电影工业美学的社会学再阐释作者:袁一民
《银翼杀手》与“弗兰肯斯坦传统”——人工智能题材的思想史叙事作者:林云柯
“怪物”与“生命伦理”的重思——批判后人文主义视角下的《水形物语》作者:高瑞怡
中国电影中的南京大屠杀话语与创伤焦虑作者:黎风;丰云鹏
“思貌赋形”与“缘情绘景”:韩尚义现实主义电影美术创作观念探微作者:梁宇锋
《撞死了一只羊》梦境叙事之维的物化、欲念与治愈作者:杨喻清
中外影史
游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文化折扣视角下法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现状(2009—2018)作者:司若;张驰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法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作者:申华明;傅荣;杜润昊
我国电影专项资金与法国CNC电影资助基金的比较及启示作者:于丽;李燕
乔治·萨杜尔与中法电影早期交流及其电影史意义作者:符晓
重写电影史视阈下川喜多长政的“中国情结”来源考论作者:郑炀
新技术研究
电影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作者:曾志刚;罗梦舟;高盟
“隐性视效”设计的叙事潜力探究——电影《音乐家》视效设计解析作者:敖日力格;周戭
资讯
电影学理论的创新与反思·影像材质中的方法与观念——第六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综述作者:阳宗原
表演学院举办“培根铸魂:新时代表演人才培养体系”研讨会作者:刘韦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十一期目录

学术论坛
银幕的解域、结域以及构型——媒介融合视阈下的“桌面电影”作者:侯东晓
论媒介融合时代电影艺术的“可逆生产”作者:艾志杰
知沟理论视域下的微电影传播效果研究作者:戴程
数字时代电影本体论的演变——以“谜题电影”为中心的考察作者:张书端
用户视角下的交互电影创作研究作者:张梦雨;黄心渊
论视频网站对我国电影产业文化公平的促进作者:田义贵;丁阳
介面理论与戏曲电影的未来作者:谢建华
舞台与武馆——香港武侠片创作的另一条线索作者:宋锦轩
创作访谈
白云之下见众生——王瑞导演访谈作者:王瑞;孙长江
女性视角下的社会浮世绘——《送我上青云》导演滕丛丛访谈作者:滕丛丛;许航;施琳慧
用声音唤起时代记忆——《我和我的祖国》声音创作团队访谈作者:王丹戎;毛硕;杨晓晖;祝岩峰;邓娟;张璐;姚远
中外影史
失效的美国电影分级制——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及反思作者:曹怡平
美国电影审查和电影分级制度的合宪性审思——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为中心作者:付婧
产业运作与社会变革——美国二战时期女性恐怖电影的兴起作者:张正
歌舞女郎的重生与冷战语境——香港影片《曼波女郎》(1957)再解读作者:王宇平
资讯
第一届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教育论坛综述作者:李伟;梁丽华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十期目录

学术论坛
电影化叙事的特殊逻辑作者:蓝凡
图集热与元媒介——关于《蜻蜓之眼》的媒介分析作者:唐宏峰
解域——《南国再见,南国》的空间影像学作者:蔡潇
论动态影像中的静止作者:杨国柱;孙澄
世界图象时代、景观社会与电影之“罪”作者:刘斐
电影诗意身体的生成作者:蒋雯
表演的囚徒——《蝴蝶君》之跨文化身份操演性解读作者:穆童
中外影史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电影事业的开创及其历史意义——以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为案例的考察作者:卜学海;栗洪武;郭伟;李龙
传承发展与多元交融——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电影音乐特征研究作者:王曦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高潮的准备——以上海电影音乐发展为例作者:杨宣华 邱阳
表演研究
中国电影表演学术史述评作者:厉震林
电影表演的学术体系建构作者:赵宁宇
耶日·格洛托夫斯基之“内在驱动力”作者:张晰
从银幕到舞台的表演片段改编作者:滴妮;张宏
资讯
求同存异,携手共赢——“两岸电影创作:人才与市场”论坛综述
用影像为改革开放的中国特区言志抒情——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暨首届中国特区电影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张晓峰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九期目录

学术论坛
武术电影中的东方儒学主义和西方观念作者:张建德;周倩雯
创造历史:对中国电影代际的重思作者:康浩;张含
来自未来的怀旧——《流浪地球》的中国式视效景观的制造逻辑作者:周延伟
文化边陲视域下中国电影诗性传统的现代性样式作者:许韶华
电影的“城市性”理论作者:张经武
中外影史
国家形象与产业驱动:基于2014—2018年印度电影产业发展观察作者:慕玲;张新阳
印度电影产业国际传播的接合策略研究——对四部印度电影的案例分析作者:习少颖;胡敏
伦理视域下的印度青春电影——基于女性和宗教的视角作者:袁智忠;张明悦
纳粹之眼——1938—1939年德国塞弗尔西藏考察队影像档案研究作者:朱靖江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电影检查委员会改组再探作者:松丹铃
动画电影研究
多维视野下嬗变的中国水墨动画作者:孙平;孙立军
动画原创人才特色培养的思路和举措作者:张丽
境元艺术理念及其在动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作者:黄颖
高畑勋剧场动画的内涵与艺术价值作者:南龙瑞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八期目录

记录电影研究
在场与不在场的转换——围绕当地人对二维影像和VR影像观看体验的个案研究作者:杨宇菲;雷建军
情境的碎屑:居伊·德波、情境主义与互动纪录片作者:黎小锋
重演雷恩:幻想性与动画纪录片作者:史蒂夫·福尔/文;滕腾;孙红云/译
离奇体验的复原——纪录实践中的动画模仿作者:徐亚萍
影像的暗处——从《中国为何而战》看东西方权力话语机制作者:赵立诺
学术论坛
论爱因汉姆的电影艺术标准作者:郭勇健
一个电影理论学派的诞生:英美早期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与批评述评作者:王棵锁;管志涛
从修辞的角度谈电影叙事的隐含作者作者:赵世佳
电影剧本创作中的认知空间构建作者:张晓峰
作为创作方法论的电影儿童形象作者:韩佳政;解伟
“仪式感”在儿童摄影中的渗透作者:张樵
中外影史
国家意志与大众媒介的契合——“十七年”时期的幻灯放映模式与社会角色扮演作者:杨曦
“老兵”的形象政治与国家欲望——对电影《老兵新传》(1959)的再解读作者:李飞
传承与重生——土库曼斯坦电影发展现状分析作者:周艳
民族化的书写者——吉尔吉斯斯坦导演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电影的作者表达作者:聂楠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七期目录

香港电影研究
“港味”究竟是什么“味”?——兼论香港电影的来路与去路作者:黄文杰
《茶花女》与香港文艺片的基调作者:蒲锋
永续《白金龙》:薛觉先与早期粤语电影的方言及声音政治作者:吴国坤
玉女、孤女与跨地域的女性:论尤敏的明星形象(1959--1964)作者:苏涛  文静
片厂美学与类型策略下的银幕塑型——“亚洲影后”林黛与战后香港国语电影的文化想象  作者:许琦
应势与领潮——“新艺城”与20世纪80年代香港影业  作者:叶航
学术论坛
文掌与电影改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以21世纪英语世界又学与电影改编研究为例 作者:代晓芳 李斌
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的“跨界叙述”分析 作者:赵禹平
家庭分裂、情感信码和叙事动力——从挪威戏剧《玩偶之家》到日本电影《小偷家族》作者:濮波
中外影史
都市娱乐空间的运营与来自警察权的管理——战后上海市警察局对电影放映的管控 作者:杨聪雷
西安“摩登”一一1930到1940年代西安地区的电影文化考察 作者:原文泰 孙晓京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电影院的经营策略研究一一以国泰大戏院为例 作者:欧阳家庆
山海重光——战后青岛影剧院的接收与处置位 作者:位晓宁
资讯
新格局、大纵深:中国电影业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CinemaS2019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主题论坛综述 作者:翁旸 马蓉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六期目录

学术论坛
裂隙与突围:景观电影研究的理论反思作者:欧阳照;李常昊
景观式剧场 美术馆与电影视觉文化的空间化作者:易雨潇
混合即真实:上海电影的科幻声景作者:吕甍;王晓俊
黑色设计:日常景观的一种艺术可能作者:易祖强
论姜文电影的景观符号及其电影观念作者:卢伟
如画: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的空间美学作者:金蕾
《地久天长》的幽灵伦理叙事作者:李凯
创作访谈
镜像与寓言:访《撞死了一只羊》导演万玛才旦作者:万玛才旦;叶航;董璐瑶
关于孤独:伊朗导演阿利雷扎·莫塔梅迪访谈作者:阿利雷扎·莫塔梅迪;王垚;阿毛
从乳腺肿瘤到婚姻危机——《多莲的精选集》导演访谈作者:安克▪布龙代;卢暖
拍一部存在主义电影:匈牙利导演拉斯洛·丘尧访谈作者:拉斯洛▪丘尧;王垚
“在路上”的历史印记——《过昭关》导演霍猛访谈作者:霍猛;叶航;阳宗原
一个DJ的梦与愁——《萨米尔的奇遇》访谈作者:阿尔朵夫·艾尔·阿萨尔;赵斌;陈雪颜
戏梦西贡,越南新电影的怀旧情绪——《悲歌一击》导演黎光访谈作者:黎光;王淞可
中外影史
1906年“楚同快舰进水式”活动写真及其视觉文化意义作者:李镇
民国时期英国高蒙公司影片在中国的传播作者:欧孟宏;郭雪瑶
战后中国视角下的英美电影之争(1945-1949)作者:蔡春芳
资讯
表演学院举办“守正创新:新时代表演人才培养体系”研讨会作者:冯国众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五期目录

学术论坛
人的存在与“漫威神话”——基于“存在”的分析心理学探究作者:李日超;王莉;唐晓丽
电影意义的生成——从《地久天长》到《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作者:王小鲁
“想象中国”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发生作者:李飞
东方建筑与中国电影的美学建构路径:空间的映射作者:尚澎
管窥佛教电影的语言观作者:释圣因
《侠女》的海外传播及其东方美学本体建构作者:谭笑晗
丹青入《影》 运水而生 铸浪为山作者:姬鹏
媒介考古视野下的新电影史学研究作者:黄望莉;刘效廷
中外影史
殖民地出身者的不幸——台湾电影人郭柏霖大陆期间电影史迹考作者:贾斌武
论《小城之春》在1940年代末的观众接受作者:赵轩
“侠隐于市”——论30、40年代之交武侠电影的短暂复兴作者:樊妍秋
对抗与共生——1931-1937年间中国短片电影的本体自觉与情感表达作者:赵晓
政治变革和文化转型中的“重要政治人物影片”考察(1909-1916)作者:张隽隽
专题:电影衍生品研究
我国电影衍生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尼跃红
中国电影衍生产品发展之思考作者:张杰
基于产品视角的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研究作者:吕明月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四期目录

学术论坛
视听新媒体CMC传—受效果研究作者:谢辛
跨媒体叙事:行业新词还是新叙事体验?作者:玛丽—劳尔·瑞安;赵香田;程丽蓉/译
网络电影VS院线电影:融合或独立作者:武建勋
创作访谈
创作是一种自我抉择:对话《过春天》导演白雪作者:白雪;亓天阳
在侯麦的时间里,讲述自己的故事:《星溪的三次奇遇》三人谈作者:竹原青;徐枫;王垚
电影是我阐释记忆的方式:《云水》导演曾赠访谈作者:曾赠;龚茴茴
创作,从自我出发——访谈《武林孤儿》导演黄璜作者:黄璜;潘智欣
热点评论
“去色彩化”意象、非典型复调叙事与“新女性作者时代”——评曾赠导演作品《云水》作者:王伟
《武林孤儿》:知识青年新境遇作者:朱君
跨过青春的关口——评白雪导演作品《过春天》作者:张琦
“神奇黑人”和“白人救世主”——电影《绿皮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种族关系呈现作者:鞠薇
中外影史
电影扶持体系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作为艺术与作为娱乐的电影作者:达格·阿斯比约尔森;王垚/译
小国家的女导演们——21世纪以来丹麦女性导演群体研究作者:谭慧;杨爽
《走向幸福》:经济、政治视阈下的艺术作者:宋雁蓉;朱琳
明星之眼:一种难以根除的刻板印象作者:牛琳
为艺术“献身”:从身体看中国早期电影的自反性作者:李频
《生死恨》:20世纪40年代戏曲电影实验之作作者:龚艳
视听技术
从交互语言与形式的角度看交互艺术的发展作者:薄一航;姜扬
资讯
科幻放飞电影艺术之美——“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世元年与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学术讨论会”综述作者:黄今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三期目录

学术论坛
数字媒体时代的巴赞电影理论作者:徐立虹
幻觉的真实——数字时代下重访巴赞电影理论作者:康文钟
从电子抽象到代码改造——程序艺术的编码方法作者:赵宏伟
后人类影像异托邦的自反性生成:《黑镜》的自反性构境研究作者:董阳
社会经济情境电影产业的结构性透视与类比评析作者:张婷婷
作为社会实践的电影阅读——2018年国内电影类图书盘点作者:陈琰娇
热点评论
《四个春天》:景框之外诗意地栖居作者:王淳
《阿拉姜色》:去奇观化与道德困境的旅程式解决作者:崔辰
创作访谈
《四个春天》导演访谈作者:陆庆屹;孙红云;张浩
中外影史
公众娱乐与政治:抗战时期电影在成都公共生活中的角色作者:任佳
论中国早期侦探片的类型探索与意识批评(1920-1949)作者:徐红
从南斯拉夫到塞尔维亚:电影与国家认同作者:罗军;内韦娜·达科维奇;亚历克桑德拉·米洛瓦诺维奇;杨科·巴利亚克(塞)
视听技术
论“粒子系统”在电影特效中的应用——以火焰、海浪、冰雪为例作者:许乐;张喻亭
提升VR媒介影像叙事效果的现实策略作者:刘宏宇;王鲁婧
教学研究
构建艺术史学科的几个问题及启发性思路作者:王伟
资讯
“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学术会议综述作者:张伟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二期目录

学术论坛
建构“中国电影史学派”刍议  作者:檀秋文
“枯槁”之美与中国电影诗性表达  作者:张文琪
介入与植入:城市在电影中的存在方式和意义  作者:张经武
电影影像的运动和知觉的“现代性”  作者:赵阳
风景“如画”:早期欧美境况电影的构图美学  作者:陈涛
中外影史
在时代和观众之间寻找中国之路——从“新剧”的历史定位说起  作者:钟大丰
美国电影在民间中国(1949—1980)  作者:柳迪善
国音与声片: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构建  作者:李隽
创作札记
新导演的电影之路——《辩护人》导演映后谈
受访者:(韩)梁宇皙;   采访者:徐敏华
电影节研究
欧洲三大电影节之间的选片竞争分析作者:吕航
国际电影节中虚拟现实的艺术建构与产业探索车作者:车琳
阿迪娜·平蒂列与罗马尼亚新浪潮的终结  作者:王垚
“沙发电影节”,或者一个小而美的电影艺术与烹饪艺术节的故事作者:(罗马尼亚)马里字·楚楚伊/文、王垚/译
视听技术
从波兰尼的意会认识看现代电影声音创作  作者:洪越
直升机动作场面的拍摄  作者:林韬
教学研究
对高等艺术院校大学治理中以创作为本位的若干思考  作者:童启富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一期目录

改革开放40年
改革开放40年电影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候光明
学术论坛
中国当代主流商业电影的价值地标——妖道、魔法、幻术间的天意、王道与人伦  作者:贾磊磊
科幻电影创意视野中的哲学危机  作者:黄呜奋
后人类语境下科幻电影美学的三个批判维度  作者:刘永亮
中外影像探索建立未来星际交往的文化价值观  作者:庄琦春
奇幻类型电影的美学政治与“自我东方化”的历史书写轨迹  作者:陈亦水
创作札记
以作品定格时间——对话陈凯歌导演受访者、陈凯歌采访者作者:侯克明
自我美学体系的影像化建构——《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访谈  
受访者:文牧野;   采访者:谢阳
中外影史
跨国通俗剧,文艺片,以及孤儿想象  作者:(美)张真/文、应婕晓/译
重返20世纪80年代中国录像电影现象——物质性、跨媒介与观影的重组  作者:吴艳芳、周传艺
声音和文字:为“理解”电影的媒介史初探  作者:(日)菅原庆乃
初写与还原:技术变革中的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史迹(1905—1949)作者:张晓月
视听技术
共生——电影《毒液》特效制作解析作者:(美)格拉哈姆·爱德华兹/文   曾志刚、罗梦舟、刘涵/译
“虚拟”的技术,“实在”的手段——谈电影虚拟化制作技术对电影创作的影响  作者:陈军
资讯
第三届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论坛成功召开
重访巴赞-东方美学与亚洲电影——第五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作者:沈雅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