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全知识

高校应如何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发布时间:2019-09-21 17:09:0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从技术层面的安全延伸到了意识形态层面的安全。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网络带来的安全风险隐患尤为突出。高校应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强化大学生对影响网络安全要素的主观认识和反应。那么,高校应该如何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网络安全.jpg

一、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和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解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后果,引导学生依法上网、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不对他人进行网络暴力;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在遇到网络侵权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积极举报网络违法违规行为。此外,高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尊重他人隐私和知识产权,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网络空间展现良好的形象和风度。

二、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课程和实践活动

专门的网络安全课程和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高校应该将网络安全课程纳入通识必修课或选修课范畴,在课堂教学中涵盖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安全风险识别与应对、网络素养教育和网络安全工具应用等内容,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进行系统学习。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丰富和创新教学方式和载体,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增加网络安全案例分析的实践环节,现场模拟网络诈骗等网络安全风险场景,组成教学小组让学生实际参与分析和应对;或邀请公安机关人员等专业人士参与实践教学,讲述网络安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网络安全风险发生的规律,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风险鉴别力和应对力。

三、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

网络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是保障高校网络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组织和责任体系,明确各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和权限,制定和执行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对网络安全工作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指导。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检测、风险评估、备案、监控以及应急处置等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安全问题,防止或减少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畅通网络举报渠道,加强师生群众监督治理体系建设,提升联防联控能力,有效化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四、弘扬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正能量的网络文化氛围是提升高校网络安全水平的重要支撑。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坚决抵制错误思想观点言论,坚决打击网络谣言,主动回应师生关注焦点,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和服务沟通。同时,高校还应该培养一支上下联动、专业水平高的宣传员队伍,守正创新,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进一步提升校园主流舆论的影响力,引导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总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新知识产生运用的前沿阵地,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形势。高校应该从法制教育、课程教育、管理监督、文化引领等多个方面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为学校营造清朗文明的网络空间。